學生們正在上繪畫課。
學生們正在上體育課。
學生們正在上課。
學生們正在吃飯。
模擬法庭。
“扶貧必扶智,治貧先治愚”,斬斷根植于貧困戶身體里的窮根,讓貧困戶的腦子富起來,才能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,只有把貧困地區的孩子培養出來,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。近年來,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嚴格落實國家資助政策,構建起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“全覆蓋”的資助體系,實現了全縣在校的建檔立卡、城鄉低保、殘疾家庭子女、農村特困供養等貧困家庭學生教育資助全覆蓋。同時,恢復遼寧北鎮異地辦班,以內地的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引領全縣教育發展。每年均衡錄取700名農村優秀學生分別到縣城三所優質高中就讀,使農村貧困孩子享受優質教育。制定《大通縣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實施方案》,嚴格落實鄉村教師生活和工作崗位補助制度。通過“走出去”、“請進來”等方式,實現了校長一年一輪訓、教師三年一輪訓的培訓目標,大力提升了兩支隊伍專業素養,保障了農村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。
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“三通兩平臺”建設與應用,相繼實施了標準化學校建設教育信息化項目和“全面改薄”教育信息化項目,農村教育逐步提升,“學校好、老師強、農村不比城市差”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正在逐步實現。將教育扶貧與扶智扶志充分結合,建言獻策助推貧困戶脫貧,通過職業教育開展技能培訓,增強了貧困戶造血功能,實現了培訓一人、輸出一人、就業一人、脫貧一戶教育扶貧目的。完善控輟保學工作機制,學籍內無新增輟學學生,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零輟學,全縣無因貧輟學學生,縣域義務教育鞏固水平得到有效提升。(圖、文鄭思哲)